mise en scene好有劇場感,人物台詞和念白讓人想到Shakespeare。 不同的角色(騎士、侍從、年輕演員一家、色狼演員、鐵匠和他的妻子、畫家和被審判的女人)似乎對宗教和人生有不同的看法,大概反映了信仰的超驗性質、無神論和務實的人生觀的不同。騎士和侍從的個人存在主義覺醒不知是不是和他們作為歸來的Crusader身份有關?看完,女人和男人也不明白為什麼年輕演員一家躲過了死神。再去看bible啓示錄的seven seals解讀,也沒看懂。對不起,這是一個因為cultural gap讓我看不懂的masterpiece ??
好多人说为什么这个名字翻译成博多之子。博多之子(children of bodom)是一支来自芬兰的旋死乐队,与博多湖(bodom lake)惨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这片也是的灵感也是来自位于这一事件,1960发生在芬兰的博多湖(bodom lake)惨案就很出名了,知乎上有很详细的解释,瓦就不bb了。然后就是everytime i die就是这个片名为撒子这样翻译了,博多之子乐队有一首非常出名的歌也叫everytime i die,这歌的艺术性音乐性和歌词都十分考究,也和博多湖惨案有着紧密联系。所以翻译成了博多之子,盲猜导演和译者都是children的乐迷。
用户评论
可人桥
2025-04-15 03:35
小酸酸
2025-04-15 12:13
好多鱼哦
2025-04-16 02:23
迷妹
2025-04-15 07:04
我 想 快 乐
2025-04-16 02:00